今年農業部確定的農業機械化工作中的三大重點任務:集中力量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保質保量完成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任務和有力有序組織好重要農時的機械化生產活動。這三件大事,不僅僅是農機的孤軍推進,而某種意義上是農機與農藝的協同作戰,否則就難以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從實踐情況看,在這三大重點任務落實過程中,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機學會理事長羅錫文教授所提出的:“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藝農機不協調”。農機農藝融合仍然是一個需要農機全行業從設計研發和制造 、示范推廣、生產作業和技術培訓等方面,與農業技術、農藝深入融合,戮力同心、緊密配合、體系聯動、系統發力,扎扎實實解決的問題。
從農機行業看的農機農藝融合工作,還只是剛剛起步破題,制約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問題仍不容忽視,主要表現是:
——影響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的農藝問題仍沒有很好破解。玉米為例,美國全部都是采用76厘米行距,歐洲全部采用75厘米行距,而我國35-80厘米都有,以山東省為例,就有20多種行距,要設計適應這么多種種植行距的播種機,很難達到;種植行距還會影響中耕施肥機械和收獲機械的使用,特別是我國玉米一般都采取對行收獲模式,要設計一種不對行的收獲機不是做不到,而是效果和效益遠不如對行收獲機好。栽插環節是水稻生產機械化最薄弱的環節,但我國水稻品種較多,育秧標準難以統一,技術到位率不高。一些地方的農機、農藝部門的主推技術不一致,集中育秧與機械插秧不配套,沒有形成工作合力。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之前、之后地表的秸稈進行處理,需要機械化收獲、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等技術與農藝工藝的配套,仍然存在不協調問題 。
——農機產品開發和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的深度還不夠。無論是在農機產品研發還是推廣項目、在試驗示范課題中,其農機農藝融合內容,大多數還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些環節、問題的探索,深層次的、核心的技術環節,如作物品種、作物栽培、耕作制度等問題,例如東北區域壟作壟距的問題,也在示范探索,但由于種植方法多樣化,壟距多種,農機農藝難以形成共識,農民那里也不接受,農機的適應性就難以破解。
——農機農藝融合的橫向協同度還不夠。農機農藝融合,農機部門這邊喊得響,農機與農藝融合的意識普遍得到增強;然而,農藝這邊反響不強,農機與農業部門橫向協作不夠、會商不夠,都在獨自進行,缺少共同立項實施。比如,在每個省農業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中,各地普遍沒有吸納農機部門的參加,農機農藝措施沒有實現一起制定、一起布置、一起檢查落實。在組建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中,省、市級幾乎都沒有設置農機崗位專家,農機缺乏話語權,聲音比較弱,不利于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
——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示范實施主體培訓和典型宣傳不夠。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是農機與農藝技術實施推廣應用的主體,可是在實際工作,對農機合作社還缺乏把農機與農藝作為一個產業技術整體開展相應的培訓。農機合作社普遍在農機農藝技術掌握上仍有差距,難以形成較強的示范引領作用。對農機農藝融合相對搞得好的先進經驗,缺乏系統的總結,以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力度也比較欠缺。
——從全國看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尚缺乏統一的引領。全國沒有明確的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機制,農機農藝合作項目少、交流不多。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跨入了以機械化為主的新時代,農機化技術推廣進入到了與農藝、信息等技術相互融合,共同促進的新時期。農機農藝有機融合,不僅關系到全程機械化的突破,關系到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應用,也影響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農機化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堅持搞好農機農藝融合是農機行業中帶有方向性的重要問題。堅持搞好農機農藝融合,是農機產品的重要使命決定的,是農機的根本出路,是一項沒有窮期的工作任務,應該堅定不移地長期深入抓下去,并且要腳踏實地抓實施好。
第一、突出科學編制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規劃,在推進規劃上首先發力。
結合農機化“十三五”發展規劃 ,編制未來幾年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規劃,提出發展目標,研究確定工作重點,設計主要推進解決問題目標,落實具體措施,以此為綱領,指導農機行業工作。建議加強全國頂層的農機農藝技術融合項目的編制工作,每年農業部農業財政項目指南,應將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從不同類別予以立項支持。
第二、突出抓理念認識的先行,在思想上形成做好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的動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在這項工作中,首先要抓認識的共識和擺位。進一步提高對抓好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進的認識。 以機械插秧技術推廣問題為例,大家感到,機插技術之所以推廣不快、不廣,癥結就在農機與農藝融合度低。相當一部分稻農要求插擺缽苗,而農機企業和推廣部門推廣的平盤機插技術,不能插缽苗,正是農機與農藝脫節無法滿足農藝要求,致使農民不接受。隨著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發展,農機與農藝越來越更加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互為前提。農機產品只有加強農機農藝技術集成,促進農機化技術與農藝技術融合,才有發展活力,才會有更大的作為。
第三、突出抓項目重點的轉移,在示范推廣中對農機農藝融合項目重視和給力。
項目是搞好農機與農藝融合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載體。為促進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要轉變過去立項申報主要是農機技術推廣項目的思路,積極開展農機與農藝結合的項目,大力進行示范推廣。
第四、突出抓機藝融合上協同互動 ,在項目實施中對農藝技術內容注意傾力。
堅持農機、農藝等部門聯合開展技術、產品的攻關、項目指導和人員培訓,建立農機與農藝相協調的合作機制。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的農藝技術為內容,在優化技術裝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藝路線,推動農機農藝相融合。為做好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工作,在農機示范推廣項目實施中,逐漸改變過去僅重視機具技術內容試驗示范,而忽視農藝技術環節,給項目技術含量中注入更多的農藝技術內容,注意從農藝技術方面試驗示范,兩方面一體化跟蹤觀測農機技術的效果。
第五、突出抓人員能力的培訓,在提升隊伍農藝技能上用力。
提高整個農機行業人員的農藝知識技能,是做好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基礎。為了規范培訓玉米種植農藝,山東時風玉米收割機組成了玉米種植農藝小組,專門對購買了山東時風玉米收割機的區域進行玉米種植農藝教學,并不定期聘請專家在線解答用戶在種植農藝方面的問題,他們在農業制造業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所以說,農機行業都應積極把農機與農藝業務技術培訓融合起來,采取多種方法,堅持既要培訓農機,更要突出培訓農藝,盡快使農機人員既明白農機,也懂得一些農藝,及早補上農藝知識這一課。在農機人員分級培訓中注意安排農藝知識和農業技術的教學培訓計劃,安排農藝方面專家講農藝知識和技術的課程,盡快武裝農機推廣人員的農藝知識;在各地組織編寫的多種農機新技術培訓教材中,不同程度突出相關技術的農藝知識內容的編寫,使農機與農藝技術理論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培訓使農機隊伍人員,農藝方面的知識和業務水平盡快的提高,能夠涌現出一批農藝技術“明白人”,推動了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工作的更好開展。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