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農機行業形勢急轉直下,直至今年上半年仍然沒有觸底反彈的苗頭。究其根源,絕大多數人認為農機市場已經從“一窮二白”的增量市場轉到“鍋滿缽滿”的存量市場,將有不少企業退出農機行業。筆者認為,此時正是重構市場環境和行業格局的大好時機,是新一代龍頭企業的孕育期。
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在此起彼伏的混戰中,在農機行業深度“洗牌”期,一些“戰士”肯定會倒下去,但是,肯定還會有一些“戰士”幸存下來。這些存活下來的農機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無疑是“勝利者”,屆時,他們將成為農機行業的中流砥柱。就像偌大的歐洲和美國,那么大的耕地面積,經過歷時洗禮之后,能夠存活下來的農機生產企業也不是很多,但是,就是這些為數不多的企業,成為了國際農機巨頭,并引領著全球農機行業的發展。
如果說我國也要經歷歐美農業發達國家那樣的農機發展史,可能現在就是殘酷的“廝殺”期,經過一段時期的廝殺之后,部分企業退出農機行業,部分企業重組或被并購,盡管存活下來的企業很可能也會“體無完膚”,但是畢竟是“勝出者”,肯定是在我國農機行業的某個子領域是佼佼者,并將成為這個子領域的領軍企業。
在這場“廝殺”中,要說最有恃無恐的可能是那些國際農機巨頭,原本就是外來者,盯著中國的這塊大蛋糕,能分走一塊是一塊,眼下分不到還可以過段時間繼續謀劃,無非是多等幾年而已。話又說回來,憑借產品的高質量、高端化,畢竟以中國企業目前的水平還造不出來,而且國際上也是鳳毛麟角,所以不怕中國人不買,購買他們的產品是遲早的事情。
毋庸置疑,中國是泱泱大國,“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必須主要是中國糧,中國糧必須主要由中國農機保駕護航。因此,政府肯定不會放棄扶持本土農機企業,只是現在國產農機企業太多,應該扶持哪些農機企業?先讓市場規律淘汰一部分或是大部分企業,再扶持剩下來的佼佼者,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發揮政策扶持、監管的作用,飯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產品性能的升級
不可否認,我國農機市場很多產品在進行著同質化競爭,甚至是大打價格戰。究其根源,很少有出類拔萃的質量和功能,沒能達到差異化競爭的水準。
農機產品的質量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說升級就能立竿見影的,要對零部件選擇、整機組裝、構造設計、管理把控和質量檢測等諸多方面有一套完整、近似苛刻的體系。很多國際農機巨頭已經具備這樣的體系,所以,他們的產品質量、價格是很多國內產品難以匹敵的。在這個升級的關鍵時間節點上,想方設法完善這套質量體系,是國內農機企業不容忽視的。
農機產品的功能升級是能夠“出彩”、“出類拔萃”的重要方面。小功能的升級可以博得用戶芳心,使用戶操作輕松或是改善工作舒適性。不斷積累的小功能升級,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形成“代際”的升級,不僅對用戶有好處,更能推動整個農機制造水平的升級。具體而言,從工程機械和路面交通車輛的經驗看,衛星定位必將是農機產品功能升級的趨勢之一,后續的衛星導航、無人駕駛功能更是大勢所趨。想謀劃未來,必須將未來的產品元素盡快配置到自有產品上,否則只顧眼前將沒有未來可言。
服務水平的升級
在農機行業最為“轟轟烈烈”的服務一定要數“三夏”跨區作業服務了。在短短兩三個星期的時間里,從南到北收割小麥,時間緊任務重,有很多地方的收割機需要“換人不停機”高負荷運轉,不僅是對機器整體質量的考驗,更是對機器售后服務水平的考驗。
必須承認,在與時間賽跑的“三夏”跨區作業戰場上,很多服務是非常及時、周到、貼心的。不過,在短時間內的集中售后服務不能說明整個農機行業的整體售后服務能力水平,畢竟“三夏”服務只是“攻堅戰”,真正的售后服務是“持久戰”。售后服務人員的維修技能、快速及時的當場維修、易損零配件的儲備分布,甚至是車載智能感應設備對故障的報警、預判及服務資源協調,都是體現服務水平的支撐點,需要企業進行系統的謀劃和布局。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